虚拟货币司法处置未来咋整?央行或集中处置?
虚拟货币司法处置的困境到底卡在哪儿?
这事儿吧,核心矛盾其实挺明显的——政策上不承认虚拟货币的合法地位,可办案时又得面对它实实在在的财产价值。去年全国待处置的虚拟货币总值超数十亿美元,但现行法规下连拍卖变现都可能涉嫌违规,导致大量资产"冻"在钱包里动弹不得。更麻烦的是,各地公安机关摸索出的路子五花八门,山东搞发行方协商回收,福建试水第三方委托处置,可这些操作稍不留神就踩到外汇管制或反洗钱的红线,你说这活儿咋干?
权属认定和价值评估这两座大山
区块链的匿名特性让办案人员头大得很。有个案子查扣了19万枚比特币,结果嫌疑人拒不交出私钥,侦查机关对着电子钱包干瞪眼。就算拿到密钥,价格波动更让人崩溃——上午估值1000万的币,下午可能腰斩。目前价值认定至少有六套标准,从被害人成本到境外平台均价,法官选哪个都可能引发争议。某地检察院的同志吐槽:"我们结案时按发行价算的损失,结果执行阶段币价暴涨,被害人闹着要补差价..."
变现渠道的合规性争议
现在普遍的操作是委托第三方公司境外处置,但这里头水太深。北京某律所发现,有的处置公司服务费能吃掉资产价值的30%,还涉及资金跨境流动的灰色操作。更魔幻的是,部分公安机关提前变现了扣押的币,结果判决时币价翻倍,被告反过来起诉国家赔偿。中国人民大学课题组最近调研美国处置模式时注意到,人家有持牌交易所配合司法拍卖,咱们这儿呢?连该由公安还是法院牵头都没扯清楚。
集中处置是不是终极方案?
央行下场这事儿讨论得挺热闹。北京产权交易所去年跟警方签了框架协议,看似要搞官方通道,细看还是转包给第三方。其实呢,真要集中处置得解决三大难题:一是法律得明确虚拟财产属性,总不能一直当"违禁品"处理;二是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,公安、法院、外管局一个都不能少;三是技术层面得搞定冷钱包托管和动态估值系统。最高院今年把这事儿列为重点课题[^8],但课题组负责人杨东教授也坦言,美国经验没法直接照搬。
被害人权益怎么平衡?
眼下最憋屈的恐怕是被害人群体。某传销案扣押的币升值到200亿,被害人却拿不到一分钱补偿。西北政法大学刘仁琦教授提议建立被害人参与规则,比如知情同意、利益最大化这些原则。但实际操作中,公安机关往往担心赃物分配影响办案效率。有个诈骗案的被害人老李跟我说:"明明区块链可追溯,为啥不能按投资比例直接返还币呢?"——这话倒是点出个新思路,不过现行政策下,谁敢开这个口子啊。
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,如有雷同实属巧合,可以联系站长删除,谢谢